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120本书单

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好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314/4591206.html

年关,总有一种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缝隙感。

“留给我们的遗产没有任何遗言”,法国诗人勒内·夏尔在《沉睡的苏醒》中如是说。汉娜·阿伦特告诫我们:在“早已不再”的往昔人事与“尚未抵达”的未来道路之间,必须向思想求助。

在过去与未来的洪流之间,身处于时代的缝隙,通过实践重获真实的生活经验,通过阅读重塑个体的精神和意志,有尊严、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去爱这个世界。

年已临近尾声。每年年末,新京报都会遴选一年里值得注意的阅读文本。人是时间的产物,也是阅读的产物。当然,并非所有的好书都能留下记忆或引指方向,但总有些书能给予我们生活的勇气。

正是这些文字建构起了我们的乡愁所在。那些不经意间令人怦然心动的字句,让我们游走在思想的峰峦与现实的平地之间。这种信念,或许不见于时代潮流的汹涌澎湃之间,因为时代总善于嘲讽人类的善念;或许不见于日常生活的细水长流之中,因为生活很难赐予我们高光的奇迹;但它或许能够见于偶然翻阅的薄纸短字之上——幸亏还有文字给予我们力量,就像任何缝隙总有光亮照见一样。

莱昂纳多·科恩在《颂歌》里唱到,不要沉湎于过去,不要为未发生的事情担心。因为,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即将成为过去;,已是真实到来的未来。通过阅读获取精神的信念,相信有那么一片幸福与自由的存在,在来年的生活里留下属于你我的痕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

我们近期将在   

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将美国贸易政策从独立战争一路梳理下来,横跨两百余年,贸易政策也只在南北战争和大萧条等时刻转变。产业的集中分布,加之联邦立法的通过难度,让对外贸易政策趋于维持原状。他的这一经济史分析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历史,在贸易冲突成为被热议对象的今天,使那些热衷于猜测或想象的做法失去知识的正当性。理解一个经济体的贸易政策,离不开背后更隐蔽更长久的历史。

《观念与制度:探索社会制度运作的内在机制》

作者:方钦

版本:商务印书馆

.6

经济学有更多人认可的假设,即便不能说是共识,被接受程度也不如自然科学,但还是要远胜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而这意味着更高的可证伪性。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征让经济学研究出现分歧。在“理性人”之外,信仰、审美和偏好等文化因素是否在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不能被公式或模型概括。有的将形式之美发挥到极致,公式和模型越来越精致、时髦。有的排斥经济学研究的积累,拒绝追求任何计算、量化。青年经济学者方钦对两种研究之法都不同意。他用“观念”一词去表述文化的内容,并由此论述它如何影响制度的产生和运行。

《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

作者:刘志伟

版本:中华书局

.6

刘志伟认为,“食货”不只是国家财政经济,而是一种国民经济体系乃至经济体制类型。“贡赋”与“市场”,一为自下而上的财政岁入体制,一为稀缺资源的流通、交易系统,在逻辑上互不兼容。然而在大一统的王朝国家,疆域广阔,贡赋生产和需求多样,既要长途运转,也要不同贡赋物品能彼此交换,而这些因素决定了只靠王朝权力无法实现资源的向上征收、调配,还要靠市场来提供交换、流通和货币核算机制。刘志伟也由此认为“食货”经济不是国家控制市场,而是王朝国家推动并使用市场。

《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

作者:孙国东

版本:中国法制出版社

.2

法哲学,即法律哲学。与社会科学绝大多数学科一样,法哲学首先是一门专业知识,追求学科化、技术化,并以此在学科体系获得正当性。而青年法学家孙国东则“为了超越各种专科化的视野,恢复中国法律秩序之建构的公共属性”,长期致力于提出并发展一种“转型法哲学”,他在《公共法哲学》中又称之为“公共法哲学”。

他的“公共法哲学”围绕“现代转型”展开学理研究,介入真实世界的分析,有问题反思,有展望图景。

《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

作者:(美)亚当·本福拉多

译者:刘静坤

版本:麦读MyRead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3

司法制度通常被认为是一场司法审判是否正义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法学界一直有人对此持比较消极的态度。亚当·本福拉多是其中之一。他以美国司法为思考对象,提出即便它被认为相对完善,从警察询问、律师抗辩、证人的记忆到陪审员的意见,再到法官的审判,也无法保证不受心理弱点影响产生偏见。他认为克服偏见要制度,也要技术。比如虚拟庭审,既可避免性别、肤色等因素进入庭审,也可避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面对嫌疑人的不适。他同时退一步承认,法庭只是迫不得已的事后公正,正义的实现首先是通过制度、环境和技术减少悲剧案件发生。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未来30年经济增长的可行路径》

作者:徐远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10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这一过程持续了二十年。多年后的今天,徐远作为一位经济学家为什么还要将书取名为《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城市化有土地开发,有城市化建设,还有人的城市化,而人的城市化是最基础的内容。这是徐远的立论依据。从这个角度说,“工业化”指的是离开乡土前往工厂打工、上班,“城市化”指的是从工厂出来,带上孩子老人住在城市,成为市民。徐远据此认为,“走进工厂”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速度之快,快于城市化,而接下来的经济增长之路则需要更多人“成为市民”。

《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

作者:(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张大军

版本:汉唐阳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5

保守主义是什么?相对于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来说,这个问题似乎模糊不清。《保守主义思想》是一本被誉为“赋予保守主义以身份”的书。拉塞尔·柯克在书中试图界定“保守”和“保守主义”,他追溯了保守主义的源头,明确了其基本准则,理清了保守主义的思想谱系,为保守主义绘制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因此,此书是对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并开启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若我们要理解英美保守主义以及背后的精神,此书是一本绕不开的著作。我们可以在其中观察到保守主义思想在英美的流变。也可以一窥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的竞争,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西方社会的思想流变。

《搁浅的心灵》

作者:(美)马克·里拉

译者:唐颖祺

版本:三辉图书

商务印书馆

.9

有关“革命”的著述往往引人注目,而涉及“反动”的研究和探讨却寥寥无几。但事实上,政治怀旧作为一种富有魔力的历史思考方式,深刻塑造了政治思想家的想象,以及20世纪的意识形态流变,并仍在21世纪持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拥趸。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思想史学家马克·里拉的《搁浅的心灵》,聚焦20世纪以来的“反动”观念和思想运动,作为美国最具公众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里拉善于运用扎实的西方古典知识透视当下的政治思想,对大众读者而言,里拉生动而不失深邃的讲述使得历史背景与当下的复杂状况都变得容易理解。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反动者在政治上的怀旧如何塑造了近代历史,就难以了解近代历史本身,也同样无法理解当下。

《灵知沉沦的编年史:马克·里拉〈搁浅的心灵〉评述》

作者:林国华

版本:三辉图书

商务印书馆

.9

《灵知沉沦的编年史》是政治哲学学者林国华为马克·里拉的《搁浅的心灵》中文版所作之序。这篇约10万字的长序,虽紧紧围绕《搁浅的心灵》展开评述,但最终超越了与原书的互文关系,开辟出清晰贯通、独具一格的思想史脉络。相比里拉更大众化的写作,林国华的行文语言和结构更为学院化,亦能增进我们对西方思想史的理解和把握。本书以灵知传统及其演变为线索,揭示出正典秩序与负典异端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复杂互动,探讨了犹太议题在反动理念中的关键角色,激进左派和激进右派何以在反动事业上产生交集等问题。

《异端:进击的哲学现场》

作者:(美)史蒂文·纳德勒/本·纳德勒

译者:赵海峰

版本:新经典文化

南海出版公司

.3

如今有越来越多面向大众的哲学普及读物,虽水准不一,但往往都强调一点,“原来哲学这么好玩”。哲学漫画书《异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画风蠢萌,语言有些冷幽默,翻译颇有今天中文的语境语感。笛卡尔、伽利略、牛顿、洛克、霍布斯拥有了自己的漫画形象,彼此会面、辩论的战况好似一出戏。《异端》的作者纳德勒父子,一个是研究十七世纪哲学的哲学家,一个是画师、漫画家。这本书的哲学线索以年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为开端,游历了年的巴黎,年的剑桥,年的海牙,年的汉诺威,勾勒出不同思想异端们对于我们认知体系的重大改变。

《思想产业:悲观主义者、党派分子及财阀如何改变思想市场》

作者:(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译者:李刚/邹婧雅等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1

美国的思想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又历经过什么变化?此书对美国思想产业的观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脉络梳理。传统公共知识分子在美国曾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喜欢在一些有着极高声望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发表意见,影响着政治。但如今公共知识分子却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思想领袖。思想领袖是“知识明星”,他们向受众反复兜售某些思想,并按互联网的逻辑来运营自己。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思想产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作者德雷兹内作为一个进入思想产业的国际政治学学者,以自己亲身的体悟和观察,剖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作出深刻的反思。

《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作者:孙歌

版本:一頁folio

贵州人民出版社

.10

在《寻找亚洲》中,孙歌以极具思辨性的方法,突破固定化思维惯性,来思考亚洲问题。孙歌所要寻找的亚洲,不是亚洲在被殖民侵略过程中所丢失的东西,而是一个可以成立的范畴。因为亚洲拥有着无法被整合的多样性,如何能够支持自身成为一个独立的论述范畴首先成了一个理论问题。孙歌在书中指出,这需要我们从认识论上重新进行彻底思考。随着亚洲以各种各样的形态登上历史舞台,亚洲不再是没有声音的弱势地区,那么亚洲可不可能有自己的原理?为何要寻找亚洲?孙歌试图尝试去寻找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寻找亚洲,更是寻找一种真正多元的认识论。这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深深的关怀和担当。

《韦伯与马克思:以及黑格尔与哲学的扬弃》

作者:(德)卡尔·洛维特

译者:刘心舟

版本:三辉图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

.9

“为了人本身”是人类打开现代之门后的基础命题。什么是“人”?黑格尔是这扇门的打开者之一,他更相信人的精神性而非人性。作为后继者,马克思与韦伯先后希望救回“人性”,除了精神性的公司职员、资产者或国家公民等身份,还要探讨关于“人”的全部内容。这是两人的共同议题,也是作者能比较他们的条件。马克思诊断资本主义,提出人、人与人的关系都已被“异化”,希望通过介入改变世界。而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只是理性化这一必然进程下的特殊方式,他的中心议题是背后的“理性化”,“人”因此自由,因此被束缚,他对此诊断但不介入。此书是20世纪的思想史典范之作,全书在学理上对两位的比较,以及对自黑格尔以来“人”之演变的论述,篇幅虽不长,内容却如鸿篇巨制。

《一神论的影子:哲学家与人类学家的通信》

作者:赵汀阳/(法)阿兰·乐比雄

译者:王惠民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大方

.3

这本通信集在诸多矛盾点中触及了东西方文化、宗教与哲学的关键命题。哲学家赵汀阳与他的老朋友阿兰·乐比雄,一个是泛神论者,一个是天主教徒,二人在通信开始便坦诚相见。一神论是他们展开跨文化辩论的起点。“一神论”信仰唯一的神,在西方思想中根深蒂固,如今则被推广为理解一切事情的思维模式,贯穿了个人主义、主体性、民主、天赋人权等在今天具有“天然”正当性的概念。如赵汀阳所言,“真正的跨文化辩论总是会深入到思想底层,暴露出双方在宗教信仰和神学观念上的差别”,这本书信集既达成了温情的交锋,也没有脱离日常对话的亲切感。

《差异与重复》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译者:安靖/张子岳

版本:六点图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在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之一吉尔·德勒兹看来,一本哲学书应当是一种独特的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是面向其他哲学家而非普通读者写作的。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其核心概念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现代生活面对着最为机械、最为刻板的重复,我们又从中不断地提取出微小的差异、变易和变形。《差异与重复》的思想资源庞杂,深入分析了多位哲学家的思想,也讨论了诸种学科领域。这部晦涩古怪的作品是当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

作者:(英)基思·托马斯

译者:芮传明/梅剑华

版本:译林出版社

.8

蒙昧与光明天人交战的时代,这是绝大多数人对中世纪迈向现代16、17世纪的普遍观感。此书描绘的正是这一变革浪潮下的潜流。在这场交战中,根本没有赢家,宗教与迷信都无可奈何地衰落了。其原因并非如我们所想,是科学理性的光辉驱散了宗教和巫术的阴霾,而是支配一切的权威的崩塌。宗教吸收了被它斥为“迷信”的大众信仰,为构筑它独一无二的权威服务,而大众信仰的本质恰恰不托庇于绝对的权威,无论是占卜、占星术还是巫术,都是围绕自我形成的一套方法,它意味着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自助者天助”的信仰最终扫荡了宗教的权威,又从迷信中拯救出个人的自信,最终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时代。

《皇帝圆舞曲:从启蒙到日落的欧洲》

作者:高林

版本:东方出版社

.3

高林的《皇帝圆舞曲》以优雅从容而不失戏谑挑逗的笔触,为19世纪欧洲剖开了一个个细微切面,天纵奇才的文人、天真热烈的革命者、老于城府的政客和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都是这个时代的血肉器官。尽管与那些卷帙浩繁的高头讲章式的历史巨著相比,这本书只是一本展现历史切片的通俗著作,但它恰当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消逝”的氛围:曾几何时,那个时代的人曾相信,这旋律会一直演奏下去,舞蹈会一直跳下去,直到时光尽头。但这一切却在年的那场战争灾难中戛然而止,但那优雅的舞曲余音却通过这本书回荡在读者耳畔。

《暴力与反暴力: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作者:(美)谭旋

译者:黄丹璐

版本:汉唐阳光

山西人民出版社

.3

法国大革命的研究者常常遇到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将革命拽入到一个迷宫中,暴力似乎成了革命无法摆脱的原罪。难道真的存在一个暴力革命的诅咒吗?谭旋这本研究法国革命恐怖政治的著作,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发掘了革命暴力最终导致恐怖政治的起源。法国大革命本身始于一场矛盾,在矛盾的撕裂中,革命如一匹没有缰绳的烈马,人不再驾驭革命,而是革命在驾驭人,变幻无常的革命局势最终让这匹烈马执迷于消灭革命的敌人以捍卫革命。在这种危机状况下,建立新社会这一革命最初的目标,在狂热与疑虑中被逐渐淡忘,革命本身成为了革命唯一的目标。就像谭旋那句令人难忘的警句:“事实上,结束一场革命很可能要难于开启一场革命。”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作者:(美)韩书瑞

译者:孔祥文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寺院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超乎当代人的想象,它不仅是一个被寄予精神依托的宗教场所,更是一个覆盖社会全员的文化和生活空间。美国汉学家韩书瑞的这部著作,以明清两朝帝都北京的寺院为研究对象,围绕寺院的捐赠、建设、维护、居住和供奉情况,描绘出从皇室、官僚、商贾、士绅到普通市民和游客的生活状态、宗教信仰,以及经济发展和权力结构变迁。因为相关历史文献极为稀缺,作者利用了大量碑文、游记资料,并从北京作为全国政府对外发布的官方文件中寻求线索,作了极为扎实严谨的梳理,为读者拼贴出一幅明清年间北京城的全景图。

《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

作者:(美)鲁大维

译者:李梅花

版本:甲骨文

社科文献出版社

.11

《帝国的暮光》试图挑战一种常规视角,它将目光聚焦于蒙古帝国的衰亡时刻,从一团乱麻中理清线索。蒙古帝国的衰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王朝覆灭,更有着深层的意义,它深刻地塑造了欧亚大陆的政治和地缘政治格局。作者鲁大维特意挑选了一个常被中国学者忽略的视角,特别将视线聚焦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在当时,那里是高丽的势力范围。作者以高丽为例,深入剖析了这种藩属-联盟关系在蒙古帝国的统治架构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这种盟友-藩属体制在帝国兴亡中所产生的关键性影响。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

作者:潘光哲

版本:凤凰出版社

.5

面对鸦片战争后的时世剧变,士人们需要寻找自身的因应之道。长期以来,对这段西学东渐时代的研究,更强调思想史的视角,尽管思想的载体是人,传播思想的载体是书,但书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却恰恰是最常被忽视的。一本书如何进入读者的视野,读者为何会选择这本书而不是另一本?读者的阅读体验又是如何?潘光哲的这本书所讲述的正是这一人与书的故事。为此,他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知识仓库”。在仓库中试图构建新的阅读秩序的尝试。这个构建新的阅读秩序的过程,正是生活在那个世变时代的士人们,为自己的生命找寻意义,通过阅读编织出这个时代的命运之网。

《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

作者:羽戈

版本:汉唐阳光丨山西人民出版社

.1

激进与渐进、革命与改良、救亡与启蒙,是解读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几对关键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激进主义的剧烈批判成为学界主流,以后见之明去批评历史当事人的激进莽撞之举。   

在羽戈看来,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正是“激进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导演的第一场政治运动”。他舍弃了以往研究者以事件为线索的叙事方法,转而从人物出发,深入分析变法者和守旧者的政治立场、知识结构、利益诉求、性情特点,这些因素影响了他们在历史中的抉择。这是一部以渐进为本位的学者的激进研究著作。

《“山中”的六朝史》

作者:魏斌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8

在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仰等方面,山川素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山中风景”从未超然于中国人的政经、文化与生活之外。魏斌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在名山间寻碑识刻,借助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碑文等独特史料,细腻地刻画了六朝江南山岳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江南山岳逐步被“名山化”的过程中,呈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复杂的地缘政治、人口迁徙、南北互动和信仰活动。借助山石碑文,以全新的范式研究六朝时代的政治特性与地理属性,详细解析了六朝变迁当中的政治史、道教史、文化史、风俗史与移民史的互动与变迁,发掘了江南山岳在六朝史中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地理格局。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

作者:邓野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年至年间以蒋介石为首的重庆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战略,尤以与美、苏、英、法、徳、日几个大国的政治与外交博弈为核心。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年德国入侵波兰之前,中日之间的战争始终是一个孤立的局部性战争。欧战的爆发,为中国的抗战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契机。蒋介石和渝府密切   

本书的作者A.A.瓦西列夫所做的,正是这样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尽管他谦虚地将这部几近千页的巨著仅仅作为大学任教时的教材,但它的完备和作者历年来的不断增补修订,已经让它几近于一部关于拜占庭帝国的百科全书。在资料引述上,不仅以穷尽之势打捞拜占庭帝国内部的文献,更旁及欧洲、叙利亚、阿拉伯作者的史料,视角之多元令人叹为观止。

《生死秦始皇》

作者:辛德勇

版本:中华书局

.7

如果作者辛德勇在后记中自陈属实,这本书的起因就是他在七月盛夏的烈日中买到的一本消暑“鬼书”——0年前古墓坑里挖出来的西汉竹简《赵正书》。这份讲述秦始皇生平的史料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那些魔鬼般的细节。通过对这些细节穷追猛打,辛德勇试图从历史的深渊中打捞出一个与我们所熟悉的秦始皇迥然有异的形象。那些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历史,在这本书中都受到质疑,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惯说成见放在显微镜下加以剖析,从细节处发掘出令人深思的历史蕴意。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作者:皮国立

版本:中华书局

.6

放眼现实,不得不承认,由外感型病菌引起的疾病,早已将中医拒之战场之外,由现代医药独霸天下。但中医在当代仍能与西医比肩而立,成为受到国家认可的医疗体系,这一点本身就值得深思。   

那么,中医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在现代医学已经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今天,中医是如何在中国仍然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皮国立的书抓住了一个关键的细节,就是对抗菌学的认识。20世纪,随着细菌学的发展,中西医冲突的主战场转向了抗菌。不断地自我辩解和检讨、不断地移植和偷换概念,加上民族主义情感的推动和因应时世的变通,最终让中医在现代医学的主场舞台上成功地幸存下来。

《陈寅恪家史》(再版)

作者:张求会

版本:东方出版社

.11

张求会致力于陈氏家族研究近二十余年,对陈氏家族史料如数家珍,撰文立论从不武断而行,几乎每一句话皆出自史料的实证。故而此书堪称“信史佳作,脚注奇构”,全书精华尽在脚注内容的勘校与纠谬。脚注与正文几呈“分庭抗礼”之势,有些脚注比正文更为精彩,有些脚注条目几可独立成篇:既有双重多重引征,亦有二重三重考辨,抑或于他人错讹、文本真假、时人传闻多有纠谬,多处脚注可视为谬闻流播考,有些脚注甚至完整呈现史料校勘、查阅考辨之过程。若他人考究得来,或他人史料发掘,皆一一具名,绝不掠美,诚君子之风。

《乱世的笑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喜剧文学研究》

作者:张俭

版本:商务印书馆

.6

年代的上海,战火中包围的孤岛上海,沦陷区黑暗、压抑的舞台深处,居然发出了阵阵的笑声。这笑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这笑声来自于报纸的专栏,来自于刊行的小说,来自于舞台上的话剧。而他们的创造者们,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作家文人。平襟亚、李健吾、张爱玲等人挥动手中的笔墨,将笑声倾注字里行间,或戏讽调侃,或揶揄恶搞,从古圣先贤,到传说名人,无不为其披上滑稽的衣裳,让人或忍俊不禁,或放声大笑。与那些被后世研究者瞩目的抗战文学相比,这些戏谑搞笑的文字固然难登大雅之堂,但本书的作者张俭却将目光深入这些在当时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喜剧文学之中,从中发掘出战乱时世的另一面。乱世中的笑声固然是苦中作乐,笑中带乐,但却并非让人借笑声遁身现实之外,盲目乐观,而是为沦陷区高压暴政下压抑的人们找到一个发泄的曲曲小径。笑声的创造者们让人们愿意相信,战乱时代的暴政不过是皇帝的新衣。笑声消解了恐惧,用讽刺戳破了权威的荒诞,将被战争破坏得支离破碎的生活用乐观重新黏合起来,也带给人们继续生活的希望。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再版)

作者:唐启华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一直以来,由于近代史的悲情叙事,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政府的能力,“修约”的成果长期被近代史革命意识形态下的“废约”所掩盖。唐启华从档案、报刊、日记等大量一手资料出发,对北洋政府时期的修约历史进行了重新的厘清和评价,以及对于理解从清末到民国之间的历史延续性,不仅补充了我们对历史认知的不足,也修正了我们对于北洋史的看法,以多元化的历史视角,为我们掀开了被乱局遮蔽的重要历史时刻。

《看得见的正义》(再版)

作者:陈瑞华

版本:法律出版社

.5

陈瑞华与他的诸多法学家同仁一样,将“程序正义”视为司法正义最重要的部分,没有程序正义,正义就可能只是偶然或部分实现。如果侧重司法结果,也不是说不能实现,而是无法保证持续实现。在《看得见的正义》中,他通过论述“迟到的正义为非正义”等司法警句和常识阐释“程序”的重要性。他简练通俗的文笔使该书与众不同。《看得见的正义》此前由中国法制出版社(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同以往一样,陈瑞华在第三版根据近年司法案件和司法讨论作了修订。

《伯林传》

作者:(加)叶礼庭

译者:罗妍莉

版本:译林出版社

.10

今年是以赛亚·伯林诞辰周年。自1年第一个中文译本问世以来,没有哪位西方思想家像柏林一样受到中国知识界和普通读者的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