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宗教黎巴嫩内战为何爆发

白癜风形成的原因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导言:黎巴嫩共和国,地处欧、亚、非三洲要津,是中东地区仅有的两个非穆斯林国家之一,其国家东北叙利亚,南部是以色列,国内主要有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教徒构成,因此是东西方文明兼而有之。国内金融、贸易、交通和旅游业发达,首都贝鲁特是人们向往的“东方小巴黎”。

年8月4日,首都贝鲁特城市的港口发生大爆炸,造成大量人员死亡,黎巴嫩总理证实是吨可燃化学物质硝酸铵所致爆炸。这一声爆炸重新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黎巴嫩,但这次爆炸与黎巴嫩近几十年里政局动荡、战乱不断,教派纷争引起的长达15年内战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内战甚至一度引起欧美国家、联合国出面干预。这个曾经相对繁荣的阿拉伯国家为何战乱不断,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是什么因素导致黎巴嫩长时间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的呢?本文将进行初步探讨?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一、黎巴嫩建国的辛酸历程——历史遗留问题

在历史上,黎巴嫩属于奥斯曼帝国领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在圣雷莫会议上,黎巴嫩被法国划为势力范围,授权法国托管黎巴嫩,黎巴嫩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年,黎巴嫩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各教派教徒在全国人口的占比的多少,确定了黎巴嫩的总统需为基督教马龙派信徒,总理为伊斯兰逊尼派信徒,议长为伊斯兰什叶派信徒。实际上这是法国殖民统治的一个策略。

年,黎巴嫩获得独立,不过仍旧按照年人口普查确认的政府三个最高职位的原则。这为以后的基督教和伊斯兰的斗争埋下伏笔。因为二战后,黎巴嫩国内的穆斯林人口急剧增加,穆斯林们不满这个政府职位分配原则。

为了平衡国内基督教和伊斯兰的两种政治势力,黎巴嫩国内产生了很多矛盾,这也为外国因素参与进来提供了机会,使得黎巴嫩政治格局动荡不安。

伊斯兰教徒基督教教徒

一、宗教影响政治的典型——内部因素

近代的黎巴嫩,一直是个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导地位、各宗教派别保持权力平衡的阿拉伯国家,是阿拉伯世界中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黎巴嫩人更加看重家庭、邻居或宗教社团,作为个体,他永远先是一个德鲁兹派或马龙派或逊尼派,然后才是一个黎巴嫩人。对他们来说,国家利益永远居教派利益、家族利益之下。过去黎巴嫩殖民统治者采取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总统由马龙派担任,总理由逊尼派担任,议长由什叶派担任”,形成了教派分权的政治体。随着国内信众人口占比的变化,教派实力也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打破原来的教派力量对比,因此产生重新分配政治权力的要求。

由于在各教派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没有满意的权力分配方案时,国家势必陷入极度混乱的状况。黎巴嫩一年的内战爆发。在内战中,各教派不顾及国家的利益,追随自己信奉的教派,维护自己教派的利益。曾经一个国家的朋友变成敌人。绵延16年的内战,既是伊斯兰教派与基督教派之间的斗争,也穿插着本教派内部的派系斗争。更有甚者,有的人改变自己的立场,相互攻战。这种斗争不光有政治上因素,还有经济上的。因为,黎巴嫩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而言,基督教人口聚集的城镇地区经济发展较好,而山区特别是穆斯林什叶派人口集中的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地域上的经济不平衡加剧了各教派争夺、斗争。

虽然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但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环境让他们在身份认同上有了分歧。但人们忘记了其实大家都是黎巴嫩人。

二、大国暗斗的战场——外部因素

为了各自的利益,叙、以两国在黎巴嫩内战愈演愈烈之际直接卷了进去。美苏出于争霸中东的需要,对黎巴嫩内战各方以及介入黎巴嫩内战的各个外部势力施加各种影响,致使黎巴嫩内战日益复杂化、持久化,并向国际化演变。

(一)导火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武装反抗以色列的占领。由于黎巴嫩南部山区地形复杂,有利于巴解对以色列开展游击战争。年9月巴解武装被赶出约旦,阿拉法特率1.5万人的巴解武装主力转移至黎巴嫩境内。这就大大增加了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的势力,打破了黎巴嫩教派间原有的相对平衡,引起基督教派的不满。

基督教派打击巴解,于是直接引发了黎巴嫩内战。巴解组织在黎巴嫩南部的活动,还导致以色列年和年两次越境以打击巴解为由而,直接卷入黎巴嫩内战。

(二)叙利亚对黎巴嫩各派实行“扶弱抑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叙利亚逐步卷入黎巴嫩事务,并为了自己的各种利益而积极介入黎巴嫩内战。年黎巴嫩内战爆发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采取“扶弱抑强”的平衡政策,防止黎巴嫩的各教派任何一派坐大。年叙利亚出兵黎巴嫩,支持处于劣势的马龙派,对付穆斯林势力与巴解的联手围攻。

年以后,又转而支持穆斯林势力对付马龙派HJ。在黎巴嫩内战初期,叙利亚仅仅使用其政治影响,在各派之间进行斡旋。认为黎巴嫩内部各派冲突难以政治手段化解后,叙利亚便直接介入内战,凭借以“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的3万多大军,将黎巴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后来又继续增派部队,并在黎境内部署了大量的苏制导弹。因此而导致了所谓的“叙以导弹危机”。

(三)以色列把黎巴嫩当作抗叙灭巴的阵地

而以色列为了消灭巴解力量,解除其北部威胁,多次出兵黎巴嫩。年3月,以色列为消灭在黎巴嫩南部地区活动的游击队主力,大举进军黎巴嫩,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近km的土地。

年6月,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大使遇刺,又出兵进攻黎巴嫩,直接介入黎巴嫩内战。在黎内战中,以色列支持马龙派打击穆斯林,激起了穆斯林的强烈愤慨,使得黎巴嫩的内战越演越烈。

(四)美苏暗斗

在当时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两国积极插手中东事务,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以色列在年和年两次出兵黎巴嫩。对此,美国担心事态扩大,引起苏联的插手,造成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苏联则主要站在叙利亚一方暗中支持,也力图避免事态扩大,引起美苏直接对抗。

国际上其他国家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而积极插手黎巴嫩内战,结果增加了黎巴嫩内战的复杂性,成为导致黎巴嫩政局长期动荡不安的重要外在因素。由于巴解组织、以色列、叙利亚以及美国、苏联等外部力量的介入,使内战国际化,黎巴嫩成了叙以政治军事角逐的场所。

三、内战终结赢家不是黎巴嫩

从年年持续15年的黎巴嫩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年,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结束内战。

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成为一片废墟。也许只有真正面对这弹痕累累的墙体时,才会感受到那场内战的残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