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棚墓建筑作为古代人们天文观察的工具,具
石棚墓建筑作为古代人们天文观察的工具,具有哪些特征?——首先,先讲一下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孔成像理论在我国的古代并不陌生,早在年前的中国春秋时代的墨翟就用实验证明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一、小孔成像理论应用小孔成像被中国人应用于多个领域,人们用它来观察太阳轨迹、太阳黑子以及日食情况。三圣殿的佛光就是借用了小孔成像的理论。设计师在精确的计算太阳运转周期的情况下,运用小孔成像理论,将太阳的影像成功地反射在室内无量寿佛的眉心处,眉心石受亮的同时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小光斑,创造了神奇而又美妙的宗教空间。
小孔成像反映的是光亮物体的真实影像,但呈现的是反像。在观察光斑移动效果时发现,光斑经过无量寿佛的脸部移向眉心处,其运动方向由下而上,正与太阳下行路径相颠倒,可见符合小孔成像理论。
二、辽东半岛石棚墓的天文学特征石棚墓是古代巨石文化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从欧洲的德国、葡萄牙、丹麦、法国、荷兰、英国、西班牙、苏联、意大利、比利时,到非洲的埃及、突尼斯、利比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再到亚洲的叙利亚、印度、马来群岛、土耳其,以及近邻我国的朝鲜、日本等地都出现了巨石文化。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浙江沿海发现了数量甚多的巨石文化,其中以石棚墓居多。石棚墓最基本的造型是用几块石板作为竖向壁石,支撑起一块巨大的盖石来搭造一种原始文化的巨石建筑形态,欧洲广泛称呼它们为“桌石”、“多尔门”,朝鲜人称它为支石墓、大石盖墓,我国称它为“石棚墓”、“石庙子”等。辽东半岛是我国石棚墓分布较多的地区,大多石棚墓建造在青铜时期,少量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三、石棚墓的天体定位分析辽东半岛石棚墓是我国石棚墓文化的代表,它们广泛修建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与朝鲜、日本的支石墓同属于一个体系。目前文化界对石棚墓争论较多的问题是关于石棚墓的用途,部分人认为石棚墓是早期人类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石棚墓是早期的墓葬。从出土的文物看,一些石棚墓墓室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和祭祀器物,故石棚墓具有以上两种特征。
当人们对石棚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石棚墓并非古人随意摆放的墓穴或宗教场所,它不但具备方位指向的特征,甚至还留有天文观察的记录,它是在古人精心设计和施工下建造的重要建筑。
在西方学者对西欧的石棚墓研究过程中发现,石棚墓是按照天体方位来布局的。通常情况下,石棚墓的入口要面向分日或至日太阳的出落方位,有时也可以面对其他星辰如天狼星、北斗星北极星、金星、月亮等。西方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揭示了早期石棚墓可能存在的另外一种用途:即通过特殊摆放的巨石方位来观测天体的运行规律。
虽然该项结论是从众多石棚墓的特征中总结出来的,但如果没有实证仍难以令人信服。最近有学者在朝鲜的支石墓上发现了刻有星图的巨石,这些星图包括日、月、北极星、北斗星及运行记录等。这些星图的发现印证了早期人类的建筑石棚墓或支石墓确实与天文观测有关联。
受此启发,笔者对我国辽东石棚墓的整体情况作了梳理。通过分析这些整理的数据,笔者发现辽东半岛石棚墓的方位朝向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大多数石棚墓面对东西向,少部分面对南北向。尽管多数石棚墓呈现东西向,但方位并非正东、正西,而是发生了一些偏移,即南偏东或北偏东。
南北向的石棚墓也并非正南正北,亦发生一定角度的偏移。笔者总结了上表中石棚墓偏移的角度绘制下表,来了解石棚墓的建筑定位情况。
四、石棚墓的天文观察特征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为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人们需要掌握更深厚的天文知识来指导农业的耕种和收割。从观测天体运行规律中来了解宇宙运行规律是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只有掌握了天文规律,人们才能在多变的自然界中顺利生存。
辽东属中国的东北地区,这里的文明进展与中原地带相比落后许多。当中原地区的天文历法已经十分完善的时候,辽东地区的先民还在苦苦思索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天体观察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泛分布在辽东的石棚墓证明了这一切。
综合观察石棚墓的特点发现,石棚墓可能作为古代人们天文观察的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第一,石棚墓多建立在山顶的向阳一带山顶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面向太阳的方位给利用石棚墓观测太阳的人较好的地理条件。
自古以来为了获得较好的天文观测数据,天文观测中受外界干涉越小越好,于是郊野山坡既视野开阔又远离人烟,成为天文观察的较好场所。如果周围有连绵的山体,便可以借山体为参照物来观察日月行走路线,更易于进行天文观测。辽东地区群山环绕,石棚墓多分布在山坡向阳地带,为天文观测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第二,石棚墓的形象多为三面立石支撑盖石,形成一个半包围空间。半包围空间多面向日出或日落方向,给观察日出和日落太阳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第三,石棚墓顶部的盖石从最初简单的石块发展到经过打磨、加工,演变成具有一定比例和尺度的石板,再到从不同方位盖石出挑长度不一样等情况看,先民可能通过观测盖石日影来辨别时间的变化。第四,从鞍山、辽河、吉林等地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石龟、石棚、巨石等所显示早期天文星图遗址看,早期的石棚墓与天文观测有种种关联。这些星点有成组分布,有成线性分布,可能是古人观测天文时留下的天文记录。这些巨石早于或同于石棚墓所建造的年代。该地区一些石棚墓上亦留有人工雕刻的痕迹,笔者怀疑其为古人对观测天文结果的记录。有学者认为这些刻痕和符号可能是古人用来推演“八卦天数”的,即便如此其也是天文观测结果的转化。
五、析木城石棚析木城石棚是辽东半岛石棚墓中的典型代表,它位于辽宁省海城市东南17公里的析木镇姑嫂石村南山上,由六块打磨光滑的巨大的花岗石板搭建而成。一块用作铺地,三块作为东、西、背面的立壁,一块作为盖石,一块小石板作为南门。
析木城石棚的尺度巨大,东西壁长2.45米、高2.24米;北壁长2.71米、高2.24米;南壁长1.65米、高1.15米;盖石长5.80米、宽5.20米,厚度约为0.5米。析木城石棚入口在东南方,由半块石板形成它的南立面,使它的南面留有一个小口,可以迎接来自南方的阳光照射。在盖板方面,析木石棚的摆放方位似乎与传统不太相合。
按照中国北方日照情况,作为建筑顶部的盖板应该东西长、南北短,以形成良好的光线。但析木石棚正相反,它的盖板南北长、东西短,在接受阳光的南面放了一块人视高度的挡板,将进入室内的阳光遮住一半,这是违反一般性规律的。
析木石棚除具有作为天文观察工具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指示时间的作用,它是在建造者充分考虑天体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
以下几点可以说明:第一,从地理位置上看,析木石棚建在半山坡的平坦地块上,视线既开阔,同时又可以借助远山进行太阳路径的追踪,具备天文观测的一般特性。因此,析木石棚可能是太阳路线的观测站,站在石棚的位置可以了解太阳的路径。
第二,析木石棚朝向东南方开洞口,正好迎接冬至日的阳光照射。冬至在古代具有深刻的含义。冬至日由于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而为它带来了特殊性。从冬至开始,太阳将向北半球转移,生活在北半球的辽东人们将重新获得越来越多来自太阳的光和热。
结语总的来说,从象征角度说,太阳从遥远寒冷的地方向人们靠近,就如同死去的人获得了新生,因此冬至日是太阳起死回生的临界点。从天文观察的角度,冬至这一天日中之影达到最长,太阳离人最遥远;此后日中之影将逐渐缩短,预示着太阳离人愈来愈近。冬至这天对太阳的观察对建立古代历法具有深刻意义,因为它是太阳在一年的运行中四个标志性节点中的一个,是季节变化、冷热交易的标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