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日苏之间武装冲突的概率为什么比二

俄国和日本在东北亚这片土地上的争夺由来已久,不过到现在基本沉寂了。原因很多,但是主要还是受二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二战使得日本丧失了独立施行武力手段的自由,而且苏联海军与核能力的发展使得日本心悸不已,如果比较喜欢那段历史的读者对一本小说应该不陌生,那就是《明斯克号出击》。

《明斯克号出击》是一个日本研究大战略的军事评论家久留岛龙夫在30年前写的一本书,背景是当时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其内容是假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争夺世界霸权,苏联的航空母舰“明斯克号”投入了战斗,苏联军队登上了日本列岛,日本政府流亡上海。同时,苏联也从蒙古和远东部分领土出兵与中国开战。在战争中,中国,日本和美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苏联进攻·.....在这本小说里,随着代表苏军最高战斗力、被誉为永不沉没的明斯克号航母的沉没,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美等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苏联则被分裂,永远失去了霸主地位。

这纯粹就是意淫,并不懂得毛子的真正核心方向在哪里。远东只会是一个次要方向,用来帮助他在欧洲方向的决定性胜利,至于日本所构想的那种远海作战还调动明斯克,实际上是无稽之谈,他顶多会在鄂霍次克海边缘给核潜艇前出千岛群岛打掩护,而不会主动出击,这种航母定位类似于“防空航母”,桅杆守卫者的作战搬进又很小,所以不可能是为了远洋攻击使用的,真正负责攻击的是核潜艇,特别是用于摧毁美国航母和主要作战舰只,遂行这一作战任务的还有图-22M3、图-16等空中反舰力量,执行核打击任务的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在远东方向使用核武器对于苏联来说没有太大的必要,顶多是把金兰湾和太平洋沿岸的几个港口摧毁,捱几颗原子弹,但是事实也不是特别大,只要是防止诱发大规模作战,但是在西部边界,苏军完全是可以执行对中欧核突击的,这样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快的突进到大西洋沿岸,英国也不非得拿下,如果抵抗的实在太顽强,直接给来几颗中子弹就行。欧洲方向完全被苏联拿下之后苏联的交换圈就彻底保证了,也不需要再受到限制了。

为了配合上述作战,在远东使用核武器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主要是防御性威慑,而不像在西欧可以随便直接使用,作为加大号的调料“佐餐”。一旦日美准备从manchuria北进苏联滨海边疆区、阿穆尔州等地,直接对等摧毁就得啦,这是遏制攻击的手段,如果美国还想在东线搞事情,那就连日本本土一起像对付英国那样直接核谐了。根本没有这本小说说的那么复杂。日本的技术啊什么是不错,但是不像西欧,挨着俄国人口最稠密、工业承接基础条件最好的欧洲部分,所以虽然在供给过程中攻势凌厉并且不排除主动使用核武器,但是对莫斯科来说战后留下欧洲比留下日本更有必要,远东苏联也就海参崴和伯力还人多点,剩下的就人烟稀少,除非你南下拿下Sino,但是这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里离着美国调兵优势距离更短,而离着毛子的精锐地段更远,所以战争效率上就不划算,因此不可能把在亚洲南下作为首要目标。

一旦说日本的这些东西一再作为反苏基地对苏联在欧洲扩张行为产生威胁,第一个给和(核)平的不一定是英国,而是日本。日本自己也没蠢到找上门打架的地步,这个久留岛龙夫是站在纯军事角度去理解问题的,认为一般情况下苏联不会使用核武器,而且苏联会十分盲动,四处出击,不仅在欧洲乱动,在亚洲、远东也上蹿下跳,这种设额定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他不傻,不会四处出击自杀的。而且把又和国家与无核国家相提并论,更何况是一个拥有如此庞大核武库的国家,这种预想不如说是纸上谈兵,给自卫队常规武器训练找一个优秀但又不足以用核武器团灭他们的对手和假想敌,这更像是一场对背景过分乐观的兵棋推演,而不会有可能发生的未来。

二战后日本虽然还有一部分的自由裁量空间,但是主导模式还是要听命于美国的,金融、驻军和技术、市场等产业资本发展机遇。远东的盟友体系与欧洲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北约在欧洲是一干盟友的集合体,而在亚太,美国虽然同样拥有对整个地域的主要话语权,但是盟友体系是不完整、不统一的,无论是巴格达条约组织,还是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都没能实现像欧洲盟友那样长期紧密的合作,这又使为什么呢?

F-14

如果单看配置,一个战败国、一堆被侵略过的小国,也都有美国存在,这些条件基本都是类似的,说明导致最后结果不同的不是以上变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亚洲发展的国际共运比在西欧更有实际威胁性,而欧洲反而是华约阵营经常出问题,出内乱,在亚洲正好反过来,这样就催生了一批类似于印度这样的非国家,他们秉持的态度是亲苏反或者亲sino反,这样的态度十分暧昧,令美国也十分尴尬。这样的国家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同时还领着美国的援助,就和俄国与sino眉来眼去,让美国十分受挫。巴基斯坦、约旦、叙利亚、缅甸、印度、柬埔寨等都是如此,印尼和伊拉克也一度成为这样的国家,这在欧洲是没有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其实和“伦敦市长”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暂时屈让与顺势利用。

苏联威胁有时就是个幌子

第二,在西欧只有一种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就是美军,它在历史上比英国更具有驻军各地的法理性(英国的光荣孤立与间战时期的绥靖主义使得英国在欧陆驻军特别受排斥);与此相反,英国在欧外世界特别是亚洲驻军具有“历史法统”,直到六七十年代,英国的驻军才从阿曼、也门、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撤出,70年代前美国在这里协调军事一体化组织就不得不照顾到英国的存在,英国自然是不希望“冷战意识”凌驾于“帝国意识”之上的,也就是说,英国不希望美国借着对抗苏联的引子不断蚕食英国的利益,他仍然希望把亚洲作为振兴自己的一块部分禁脔。其实第二第三岛链都是纯粹拿捏和剥夺英国势力的工具,澳新从此就和英国不亲了,澳新竟然主张一个排除英国的美澳新三方军事合作同盟,这使英国十分难堪。

至于第一岛链,除了防御遏制当时海军还不甚强大的东方阵营,更多的还是阻遏英日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死灰复燃,中轴就是长期作为美国殖民地的菲律宾,以至于英国在构建南洋安保组织的过程中,一直排斥把菲律宾纳入其中,因为菲律宾实在是太亲美了。如果把英日还有他们之前的小喽啰打包装进一个组织里,实际上不就是放任英日势力死灰复燃吗,所以美国自己对于组建一个统一化的军事同盟就不高兴,而在欧洲就没有这种顾虑。他知道英国在欧洲只是把西欧诸国当成一块肉,法德都是越弱越好,而不是像远东的日本那样,可以稍微容忍其强大。在欧洲把心怀鬼胎的英法德诸国绑到一起,对美国是最有利的,因为欧洲害怕英国借助美国力量在西欧渔利损公肥私,而在远东,英日天然的就有向心力,一方面要对抗俄国,另一方都想阻遏美国的过分控制与蚕食,所以美国倒千万不能把他们按照北约模式组织成一个团体的。

也就是说,美国根据英欧关系、英日关系分别重构了一套和英国体系下完全相反的机制,在欧洲强推资本主义国家的集体安全同盟,在亚洲强调美国与各个盟友之间的1对1或者1对2而非1对多的碎片化同盟关系。

在这种条件下,日本在这里发挥领导性作用的空间就更小,换言之,美国在这里对盟友的直接干预程度、控制程度,都要比北约体制下要高,所以日本自作主张擅自行动的概率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日苏双方在东北亚直接冲突动武的概率下降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