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国际上的朋友为什么相对比较少
俄罗斯怎会会在国际上没朋友呢?别说俄罗斯好歹是一个世界级大国,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弹丸小国也有自己的朋友。伊朗、委内瑞拉、叙利亚、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都是俄罗斯的小伙伴,中国、印度、朝鲜、越南等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都相当密切。有些人觉得俄罗斯没朋友主要是受西方国家宣传的影响,因为目前西方国家毕竟掌握着国际社会的话语主导权,所以被西方国家所孤立的俄罗斯在国际上自然多少会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如今随着北约和欧盟的持续东扩已将波兰、捷克、匈牙利等昔日的苏联卫星国收入囊中,甚至连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样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今也已成为北约和欧盟的正式成员,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也随着国内亲西方势力的日渐抬头而与俄罗斯走向对立。如今西方势力不仅已扩张到俄罗斯的家门口,前苏联时代在中东欧的战略空间已不复存在,所以如今俄罗斯的朋友圈比起冷战时期的确是越来越小了,但还不能说俄罗斯在国际上一个朋友都没有。
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塞尔维亚等国出于对抗美国霸权主义的原因都与作为美国战略对手的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过也不要以为和俄罗斯关系密切的一定都是美国的对手:印度就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同时与美、俄两个大国保持着密切关系的国家。如今印度既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又与俄罗斯在武器交易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与印度类似的还有越南:尽管近年来越南和美国的外交关系持续升温,但越南仍和俄罗斯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
我国和俄罗斯也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过我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的结伴不结盟,所以中俄之间只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但并不是国际政治意义上的”盟友“。事实上印度、越南、朝鲜、伊朗等国也都不是俄罗斯的盟友,只是保持着与俄罗斯良好的双边外交关系。事实上盟友关系是具有一定排他性的,所以像印度、越南这种同时和美、俄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不可能与美、俄任何一方形成正式的盟友关系。相比之下白俄罗斯、叙利亚两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基本可以视为一种盟友关系。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关系是俄罗斯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不仅同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同时在民族属性上同为斯拉夫族系,在宗教属性上同为东正教国家,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文同种。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成立了一个叫做俄白联盟的组织来推动两国进一步一体化。本来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也类似于白俄罗斯,然而乌克兰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逐渐和俄罗斯走向对立。克里米亚事件也使白俄罗斯吸取了乌克兰的经验教训,所以现在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倾向于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搞平衡。
俄罗斯与叙利亚的盟友关系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建立,年巴沙尔成为叙利亚总统后和普京续签条约。年叙利亚原总统老阿萨德与苏联签署条约:苏联在塔尔图斯修建海军基地。苏军于年开始驻扎塔尔图斯。苏联解体后该基地几乎被俄军废置。年以后俄罗斯对塔尔图斯军港进行了扩建,修建了大型后勤基地,现可锚泊12艘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以上的大型战舰,成为俄罗斯在地中海发挥影响力的一个坚固据点。从年9月起俄海军作战编队开始在叙利亚塔尔图斯军港常驻。
由此可见俄罗斯在国际上没朋友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所谓的”没朋友“更多是从西方视角看待国际关系得出的结论。俄罗斯在国际上是否孤立呢?这得看你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由于现在西方国家毕竟掌握着国际社会的话语主导权,所以俄罗斯在外交上或多或少的确存在一些被孤立的现象,但要说俄罗斯在国际上没朋友其实并不客观。至于俄罗斯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排挤呢这种现象可谓是由来已久。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多年来俄罗斯就像是一个行走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独巨人:在东方国家眼中俄罗斯的民族属性似乎应该是属于西方式的,然而长期以来俄罗斯却被排挤在西方主流体系之外。迄今为止俄罗斯仍保持着这种不欧不亚不东不西的尴尬处境: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大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位于亚洲,四分之一位于欧洲。然而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经济中心和主要的工业基地也位于欧洲,首都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布在欧洲。
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东扩张的历史,可以说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在欧洲。然而对此西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欧洲的历史起源于地中海区域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俄罗斯所在的东欧平原长期以来被排斥在欧洲主流文明体系之外。俄罗斯人所属的斯拉夫族系在罗马帝国时代与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并称三大蛮族,被排斥于文明体系之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涌入到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并与当地的拉丁文明逐渐融合。
所以如今西欧国家在人种和文化上主要是由日耳曼人融合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形成的,然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典型的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国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观念同样也是存在于西方的脑海中的。当然波兰等国也是斯拉夫人国家,不过波兰等国同俄罗斯比起来在地理上距离西欧更近,也皈依了西欧各国普遍信奉的罗马天主教派。而俄罗斯尽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员,但信奉的却是特立独行的东正教派。公元2世纪的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
这也就是说直到17世纪俄罗斯都还并不被视为一个欧洲国家。俄罗斯所在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历史上俄罗斯曾被蒙古统治两百余年,因此俄罗斯在其他欧洲国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统的,这导致西欧各国在心理上对俄罗斯存在隔阂。也正是由于被蒙古征服占领的两百余年使俄罗斯同西欧各国发生的大航海运动、文艺复兴等失之交臂。
俄罗斯在经济文化领域始终是落后于西欧的,甚至直到二战时期苏联强大的军工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依赖于丰富的战略资源储备和巨大的人力资源而缔造的,在技术层面仍是落后于西欧的。因此自认为文明层次更为先进的西欧各国始终视俄罗斯为蒙古化的蛮夷之邦。迄今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俄罗斯的优越感,俄罗斯人在他们眼中是野蛮落后的“白色鞑靼”。三百多年前俄罗斯的彼得大帝试图通过实行全方位的西化改革使俄罗斯奋起直追。
年荷兰的赞丹港迎来了一支俄国使团,在这支使团中有一个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兰人颇为不解的是整支使团上上下下无不对这位下士礼敬有加,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位下士其实就是当时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国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风潮。与此同时西方的思想文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俄国:如果我们今天去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那么我们还能从中发现不少法语单词。
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格局中的五大决定性力量之一(英、法、俄、普、奥)。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俄罗斯从一个排斥在欧洲主流体系之外的边缘化国家转变成为欧洲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中都能见到俄国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中俄国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因此战后的俄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同时俄罗斯通过和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以及缔结神圣同盟使自己得以更深地介入到欧洲事务之中。年欧洲各国相继爆发革命运动,俄国为维持欧洲的封建专制秩序和本国的霸主地位出兵干涉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革命运动,因此被誉为欧洲宪兵,从此沙皇俄国被视为欧洲封建专制的堡垒。尽管俄国被视为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堡垒,但新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仍不可避免会对俄罗斯造成影响。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俄国的贵族子弟逐渐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并开始了对俄国现状的思考。拿破仑战争后期俄军一路反攻到巴黎,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实地亲身接触到西方文明的俄军官兵们开始日益滋生出对专制制度的质疑。年11月19日战胜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发疾病身亡,由于他没留下子嗣,因此皇位应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继承。当时君士坦丁被任命为俄国驻波兰总督,亚历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当时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
以我们传统的思维观念而言:在专制统治下权力的诱惑足以战胜亲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对外封锁消息,然后宣称兄长生前已确定自己为继承人。然而尼古拉并没这么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兰的二哥君士坦丁通报了身为沙皇的兄长病故一事并请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继位。更为戏剧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确拒绝回京继位,原来他爱上了一名波兰的平民女子,他愿意为她放弃皇位和自己的贵族头衔留在波兰生活,于是他回复三弟尼古拉:自己将放弃皇位并请尼古拉继位。
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复后并没顺势继位,而是率领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与此同时身在波兰的君士坦丁也率领自己的部属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视为欧洲专制堡垒的沙皇俄国竟出现了推让皇位的现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这番兄弟情深互让皇位的大戏直接导致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一批远征西欧的俄军官兵在亲眼见证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后怀着对俄国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不满于俄历12月14日发动起义。
由于当时身在波兰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兰宪法,因此被起义者视为是一个主张宪法治国的人,他们希望君士坦丁能继承皇位,然后将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度,于是他们打出了“我们要君士坦丁,我们要宪法”的口号。十二月党人起义结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间互让皇位的举动——尼古拉随即宣布继承皇位并着手镇压起义,尽管起义被平息了下去,但这次起义给予俄国的专制统治最早的打击,此后俄国就进入了一段革命岁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种子其实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种下的。
俄罗斯的领土扩张从来都是向东、西两个方向推进的,但相比之下俄罗斯在东方的推进要顺利得多。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的气候过于高寒,一直以来都没能形成本土的强势民族,而是广泛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渔猎部落。俄罗斯的人口普查显示:其境内生活着多达个大大小小的民族,这些民族绝大部分分布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然而每个民族的人口都很少。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人口稀少且仍处于较为原始的渔猎部族形态,根本无力与已装备火绳枪的俄罗斯人对抗。
因此俄罗斯人得以较为顺利地一直向东推进到太平洋沿岸。然而相比之下俄国在西部的扩张所面对的西方列强显然不是西伯利亚原住民所能比的。在急速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俄罗斯的国力也随之日渐提升,于是俄国人渐渐觉得已具备同西方国家分庭抗礼的资本,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民族意识日益提升。俄罗斯在欧洲只是列强之一,还远没到能傲视一切的地步;然而在亚洲的持续扩张使俄罗斯人信心倍增,以致于有一段时间一向致力于融入欧洲的俄国开始以亚洲国家自居。
19世纪末的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亚洲是什么》中写道:“俄罗斯必须从欧洲帝国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欧洲我们是小丑和奴隶,但在亚洲我们是主人”。有这种观点的不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人而已:作曲家哈伊尔·格林卡从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为他的格局《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寻求灵感;亚历山大·鲍罗丁创作了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越来越多的西欧人在聆听过这一时期的俄罗斯音乐后几乎都公认俄罗斯音乐中的东方韵味已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沙皇俄国为了同大英帝国争夺包括中亚、阿富汗、波斯以及中国新疆、蒙古、西藏等亚洲腹地地区曾展开长达近百年的大博弈,随着中亚地区被沙俄吞并之后就使俄国成为了西欧眼中一个混杂着浓重的亚洲游牧气息的国家。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俄罗斯人都秉承东方主义意识的,事实上19世纪后半期的俄国几乎成为了西方各种新思潮的交汇地:专制主义、宪政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几乎当时存在的所有思潮都能在俄国找到。
俄国的文学家用文字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腐朽,俄国的音乐家用旋律抒发对专制的控诉,俄国的科学家以探索的精神破除陈腐的迷信,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俄国为世界贡献了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门捷列夫等等,与此同时俄国的革命家们正跃跃欲试要打造一个新世界。在学习西方和东方主义两种思潮之外一种全新的思潮也渐渐出现了:”我们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是人类文明中独特的存在,我们就是俄罗斯”。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伟大的人或民族将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扮演配角,甚至也不屑于扮演主角,而是一定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俄罗斯的孤独境遇催生了一种强烈的大国情结——俄罗斯人迫切希望做出成绩向世界证明自己是人类历史舞台中独一无二的角色。用普京的话说“俄罗斯有且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言下之意即是俄罗斯在国际上是孤独的,除了自己谁也不能依靠。从沙皇时代起俄罗斯就特别推崇一种弥赛亚文化。
所谓弥赛亚即是指被上帝特意选中的人,其实也就是类似于以色列人所谓的“上帝选民”观念。俄罗斯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并为之自豪。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诞生了苏维埃政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作为当时全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俄再次开始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的分野也就使俄罗斯被彻底排斥在西方体系之外。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以为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俄罗斯已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隔阂。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念实在是太过于天真了。冷战时期苏联与西方阵营的矛盾表面上是意识形态的分歧,然而实际上这背后却隐藏着民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隔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只是解决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然而更为深层次的心理隔阂其实并未得到解决。比这种心理隔阂更严重的是双方在现实利益层面的纠葛。说到底国际政治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任何隔阂在现实利益面前其实都只能居于次要地位。
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之间一切政治理念上的分歧都不过是表面文章,最本质核心的问题还是双方在现实利益层面存在博弈竞争关系。尽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但不可否认这仍是国际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国。且不说俄罗斯是这个星球上屈指可数的拥有三位一体核摧毁能力的国家,单是俄罗斯庞大的国家规模体量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根据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而言:俄罗斯是占据国际地缘政治心脏地带的国家。
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三面为山系环绕,河流都流向内陆湖或北冰洋,是海上无法到达之处,是天然的巨大堡垒。历史上控制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总是能不断汇聚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对周边地区构成威胁。然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就使游牧民族退出了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与此同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工业技术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民族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如果技术的发展使该地区民族为某种集权体制组织起来,那么距离诞生一个世界帝国也就为期不远了。
俄罗斯拥有.54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以及这辽阔疆域上蕴藏的丰富的资源储备。在沙皇时代和苏联时代的疆域则更大——俄罗斯疆域最大时一度达到过万平方公里。在机器化大工业时代到来之前沙皇俄国的地盘虽大,但因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使其境内的荒漠和冻土地带无法进行基本的工业化开发,因此沙俄两千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潜藏的地缘能量并未得到充分释放,所以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一直落后于在技术和制度层面更为先进的西欧、北美国家。
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普及俄罗斯在极短的历史时间内获得了对广袤国土进行工业开发的能力。俄罗斯的体量实在太过巨大,即使俄罗斯在开发技术上仍落后于西方,但哪怕只是对这两千余万平方公里国土进行初级开发也完全可以实现质量不够数量凑,于是俄罗斯的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并具备了对周边国家颠覆性的地缘优势。这使西方国家普遍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战略威胁,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双方在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下尖锐对立了几十年。
当时的西欧各国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的钢铁洪流始终充满恐惧感,即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力一落千丈,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也已不复存在,但西方国家鉴于俄罗斯庞大的体量仍对其充满戒心。由此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是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所以只要俄罗斯没衰落到西方国家认为满意的程度就会必然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持续打压。这样俄罗斯受到西方国家的集体孤立排挤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俄罗斯的国徽上绘制的是一只双头鹰,寓示着俄罗斯地跨东西方两大洲的地理格局。实际上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也塑造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精神。你很难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方国家,因为其种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东方基因都是极其微小的;可你也很难说俄罗斯就是一个纯粹的西方国家。三百多年前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实行过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区位和人文历史使其在欧洲一直保持着独立独行的状态,更何况俄罗斯与西方之间还存在着现实利益层面的纠葛。
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恐怕仍将维持目前这种不东不西的状态:一方面俄罗斯种族、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方国家,苏联解体后的转型历程则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也不复存在;然而另一方面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区位和人文历史使其与西方国家之间始终存在隔阂,而俄罗斯庞大的体量又使西方国家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除非俄罗斯能全方位向西方国家服软示弱并任其摆布,否则西方阵营是不会接纳俄罗斯的,然而俄罗斯的大国自尊又不允许俄罗斯这么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