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何唯美国马首是瞻从三个罕为人知

21世纪以来,美国政治精英在不断调整对华态度与政策,逐步出现日益鲜明的遏华共识。伴随着美国遏制中国策略升级,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自觉不自觉开始站队,国内相关讨论同样日渐增多,最近几年“对华脱钩”或“减少依赖”这类议题,日益成为德国主流媒体乃至政商界焦点话题。

那么,德国为什么唯美国马首是瞻,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倾向亦步亦趋?

除了大家较为熟知的政治影响、经济钳制等,还有军事控制、智库影响、媒体渗透这三个重要方面情况可能还在国内研究界和公众的视野之外。

军事控制

众所周知,德国输掉了由其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为国内公众熟知的是,与日本一样,二战后美国在德长期拥有军事基地。

当时德国被盟军占领并分割成四大占领区,德国境内一度拥有苏美法英四大国乃至挪威、丹麦等多国数百万驻军,随后在苏占区与美法英占区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后来的东西德,直到90年代初德国仍有各国驻军约40万人。

苏联解体后,苏军于年底之前撤出德国,美军也由20万人逐步降到大约7万人的规模。不过,在西德及统一后的德国,为了保障威慑力和影响力,服务其全球霸权,美国军队始终没有全部撤出。

前几年,特朗普政府与默克尔政府在军费负担等问题上出现矛盾,美国在德驻军有所减少。不过随着俄乌战争的进行,今年美国又增加了在德的军事存在。年10月初《纽约时报》披露,美国五角大楼计划在德国威斯巴登增设一个新的指挥部,统筹协调美军与各国为乌克兰部队提供的技术支持、武器维修、军事培训等事宜,一度引发俄罗斯抗议。

当前,德国仍然是美国在海外的第二大军事基地。根据德国政府的说法,从年到年,美国士兵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从过去的人减少到现在的人,尽管如此,七个美国在欧驻军基地有五个仍然分布在德国,另外两个在比利时和意大利。

而美军在欧洲的总部也在德国,位于巴符州首府斯图加特,此外其在德军事布局中包括北约在欧最大的空军基地拉姆施泰因;核武器驻扎在莱法州的比谢尔;凯泽劳滕附近的兰茨图尔是美医院所在地。

此外,德国也是美国在欧的间谍活动中心,默克尔执政后期曾曝出美方对其进行监控丑闻,后来德美扯皮了一阵子,最终不了了之。

美国军事基地中还雇用了许多平民,服务人员经常从海外带着他们的家人,因此在基地周围形成了大型的美国社区。在拉姆施泰因等大型军事基地周边甚至形成了小城镇,不仅有住宿、机场或物资仓库,还有自己的购物设施、学校、邮局和警察局,而且当地往往只接受美元作为货币,基本相当于一个独立王国。

这种军事驻扎以及从属地位的存在,对德国政治生态起到了决定性重塑作用。尽管年《德国条约》废除了很大一部分盟军在德的占领权,年的《二加四条约》(又称《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里,英美法苏又同意了统一后的德国拥有完全主权,然而在实操中,美国通过对驻军法规的附加协议执行特殊权利,赋予驻扎在德美军独特法律地位及他们采取必要安全措施的权力,其中甚至包括对通信的干扰和执法中的特殊权利。

经过美方及德国亲美政界与媒体人士长期反复洗脑,德国政界与公众普遍接受了为了协助德国防范俄罗斯,美军有必要在德长期存在并享有政治特权的说法。

其实,关于在德驻军的目的,驻欧洲美军前指挥官霍奇斯将军在年6月发表的评论最能说明问题,“我们在德国驻扎美军的原因不是为了保护德国人,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自身利益。”

他指出,驻德美军主要是为来自美国的部队提供快速支持,包括后勤、行政或通信,尤其是支持美国部队前往非洲或中东。德国前联邦国防军监察长库亚特表达过同样观点:“美国人在这里不是为了帮我们,而是因为他们有战略利益。”

智库影响

二战以后,德国智库发展进入快车道,借鉴、模仿英美智库的所谓新型智库尤其发展迅速。这些智库与政党和政府之间关系密切,其工作经费也大量来自于联邦与各级政府,以及各类政治组织的捐赠捐助、委托订单。

研究显示,当前德国智库总数为家,其中在柏林(59家)、波恩(16家)与汉堡(11家)三座城市数量最多。从其经费来源看,约半数完全依靠联邦与州政府的公共资金,四分之一依靠公共资金与私人资金两种渠道,剩余四分之一全部依靠私人资金。

德国智库界普遍认为私人资金主要源于企业捐助,难以保证其中立性客观性,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过于依赖公共资金提出批评意见,认为收受政府经费的智库很难对其政策进行客观乃至批评性分析,其研究课题与观点时常受到政界意见左右,容易出现片面性甚至极端性。

还有部分智库完全是党派、利益集团的代言机构,如党派色彩鲜明的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基民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社民党)、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联盟90绿党)等等,他们与政界的关系更加深入,从功能上来看往往受政府与政党委托,收集分析整理各类信息数据,再与决策者讨论研提意见对策,最后再将相关讨论带到政治与公众层面。

当前,德国智库中一个严重问题是研究中国的所谓“专家”普遍不懂中文,无法阅读中文原文,甚至很多人从未来过中国,令这些“专家”往往只能通过英美相关研究结论和德国及西方媒体报道来了解中国。

同时整个欧洲,当然也包括德国都缺乏自身有影响力的网络社交工具,因此只能使用美国的脸书、推特、领英等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美式思维更多影响和潜移默化。另外近年来英美智库在德国,尤其首都柏林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日益增加,客观上对德国智库的影响力也在增强。

压根不会中文、对华缺少了解,难免让这些智库学者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堪忧。如著名的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自年成立以来在德国乃至欧洲对华研究中影响日增,可惜的是其所谓数据和分析大量来源于网络和其他德国机构,严重缺乏在华深度调研与实地调查。

有媒体指出其工作人员有大量拥有美国背景,分析其每周发给德国政府部门以及媒体的研究刊物《中国观察》,会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是关于中国的负面内容,与其“建立德国甚至欧洲最大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的抱负宗旨及大量经费与人员投入形成鲜明反差。

近年来涉及中国的“脱钩”问题甚嚣尘上,与德国政界和智库互相影响、沆瀣一气大有关系。在德国政府与联邦议会中,中国议题所占权重日增,却没有人专门传授关于中国的专业知识与背景情况,官员与议员们往往依赖于个人的人际网络,尤其是利用一些政治基金会、联邦各部委和外交政策智库的关系来获取资讯。

如果德国所谓智库中的“中国问题专家”是这样的出身和水准,提供的“精神食粮”是这样的质量与导向,其对政界人士能起到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媒体渗透

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盟军对西德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新闻控制和洗牌,其对德国新闻界的影响可谓绵延至今。年之前,德国的印刷媒体只有在得到占领国的许可后才被允许出现,当时的许多特许报纸如《南德意志报》《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等直到今天仍然是全国重要的日报之一。

有研究者指出,在今天的德国新闻报道上美国的权重压倒性地超过了任一其他国家,全球有些国家根本没有得到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9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