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效仿欧美国家,直接给老百姓发钱
编者按:与年金融危机、年大萧条相比,此次疫情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中国不全民发钱?疫情期间美国频频“甩锅”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全球化是否正在走向终结?中国又该如何自处?带着这些问题,凤凰网《风向》栏目对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兼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本文转自5月6日凤凰网,原标题为《为什么中国不效仿欧美全民发钱?人大学者这样解读》。
核心提示:
1.疫情之前全球化的发展水平前所未有,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超过年金融危机和年大萧条。
2.中国经济没有因疫情受到结构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年度经济增速为正2.5%左右,高科技信息产业的风口作用强化。
3.“全民发钱”无法保证货币变成消费,而发放消费券能够促进货币有的放矢,而不是变成储蓄。
4.全球产业链的分布和格局,关键取决于基础产业的分布。虽然脱钩在某些领域会客观发生,但制造业整体格局反而更向中国集中,而不是移出中国。
5.就医药行业来说,疫情过后,新药研发主要靠欧美,原料药大部分靠中国的格局不会改变。
6.美国人抗议疫情封锁政策,源于《美国哥特式》反映出的美国精神,大萧条期间人们没有工作,无处可去,无家可回。
7.全球化目前休克了,永远也回不到疫情之前的样子。中国应该养精蓄锐,向着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发展。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超过年金融危机和年大萧条
凤凰网:与年金融危机、年经济危机相比,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贾晋京:这次疫情的影响肯定会超过年金融危机和年大萧条。实际上疫情围绕各种经济活动,大多数都暂停了,这种情况是一定程度上前所未有的。因为疫情之前全球化的发展水平前所未有,联系要比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紧密得多。疫情影响会达到什么程度呢?应该来说,在疫情之下,是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可言的。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疫情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制造了比以前更为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怎样产生的呢?像美国这样的经济体,金融化程度要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深得多,这就导致疫情对这样经济体的破坏,要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大。
疫情之前,美股连创新高。金融化程度就体现在疫情前美股连创新高的高度,就来自于股票回购,公司自己的股票质押给银行,换出钱来回购自己的股票,炒高股票价格。并且疫情之前美国股票的总市值达到了GDP的%。疫情之前,股市当中市值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司,苹果公司,市值就相当于美国GDP的6.5%左右。
股市大于GDP,相当于美国是在股市里建了个国家,而不是国家搞了个股市。金融化程度如此深,疫情一来,大多数公司的预期现金流就消失了,尤其是需要大量人流往来支撑的行业,如航空;再比如石油,也需要人流往来消耗。这种情况下,市场肯定会受到巨大冲击,因为股票的价格是要靠未来收入预期来支撑。如果疫情之前公司并非高负债,倒还可能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冲击;但如果都是一些高负债的公司,在未来现金流以及未来收入预期消失的情况下,股票没有办法支撑。所以导致美联储这种机构无限制地放水,实际上是在填坑,让这些公司还以前的债,使公司活下去而不是恢复生产经营。
美国给老百姓发钱,首先的目的和用途也是还信用卡。即使我们假定疫情能够在一定时间之后结束,恢复经济也必然要填上坑,就是这么个问题。所以它的分布广度要比大萧条更深。
凤凰网:相当于疫情冲破了美股的泡沫?
贾晋京:疫情是不是把美股的泡沫冲破了呢?那么比较明显的是在3月下旬,美股跌到谷底又回涨之后,泡沫一定程度上又起来了。泡沫起来实际上是货币效应,它不是经济的效益,经济是变得更糟了。比如说经济失业率,美国过去6周的新增失业人数达到3千万,这就意味着经济本身没有复苏,而是货币上一补股市又冲起来一点。所以说也不是泡沫破灭了,现在来看,泡沫是又起来了。
中国经济没有因疫情受到结构性的影响
凤凰网:-6.8%,这是中国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也是自年以来中国经济首次出现季度性负增长。应当如何解读这个数据?
贾晋京:首先来讲季度数据是指同比,是指与去年同期相比。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季度内部,做一个月度的环比。从月度环比来看,3月份要比2月份回暖非常多。3月份跟去年3月份同比,下降幅度也是比较小的。在受到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时间,主要是2月份下降得比较厉害,这个就告诉我们,经济没有受到结构性的影响。疫情中的2月份受到一定冲击,这个阶段一旦过去了,那经济又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所以-6.8%的原因主要出在2月份。
另外,实际上经济并没有出现两位数的下降。-6.8%这个数据,与以往历史时期的数据相比而言,不管是以往历史时期高增长的时候,还是以往受到冲击的时候,都不是同一个概念,都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我们说要通过这个数据看到经济到底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那么现在这个影响看来是随着中国控制住了疫情,复工复产,影响基本上比较快速地消除了。
年度经济增速为正2.5%左右,高科技信息产业的风口作用强化
凤凰网:您对下半年中国经济有什么展望?
贾晋京:首先说一个研究判断的结果,年度经济增速为正2.5%左右。只要疫情不出现第二波,那么接下来的增速会是一个正常值。也就是说,二季度以后增速会是正常值5.5%或者6%这个区间,这就是季度增速,这是一个大体的速度判断。
另外,疫情期间,能够很明显看到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高科技的行业,以及现代化服务业,比如电子商务,信息通讯,都是高增长,都在快速增长。
凤凰网:疫情实际上也催生了一些新风口。
贾晋京:没错。疫情期间,已经形成了新的消费习惯的,如在线办公,远程上课,在线教育,在线购物,在线消费,疫情之后人们也离不开;并且随着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信息产业的风口作用会被强化。
中国不是依赖欧美货币订单的经济体,不能被动地等欧美复工
凤凰网:疫情给许多中小企业造成困难,您曾经提到,订单丢失的问题,不可能完全靠欧美市场的复工来解决,还是要靠我们国内采取积极的政策,您能具体谈谈吗?
贾晋京:疫情期间,欧美市场上人们居家隔离,减少了很多订单。微观上确实有些中国企业受影响,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靠订单恢复,但是也不能被动地等欧美复工,这是指望不上的一件事,因为这个要看疫情是怎么发展的。从宏观来讲,这部分订单的损失对经济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中国不是依赖欧美货币订单的经济体。
除了根本环节是企业要靠订单,再具体细分,一个是企业的生存,再一个就是就业,也就是企业职工的生存。这里面,企业的生存是可以依靠一方面实现市场一定程度的转移和转向,比如面向“一带一路”,这是市场面向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扩大内需,内需有非常大的空间。另外还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些补贴措施,美国大规模地直接给企业发钱。我们用不着这么做,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精准扶持。
另外一个,就是企业的员工就业。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就业环境本来就在大规模地发生变化,更加朝向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向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讲,工作人员本来就处在一个需要进行技能升级的过程当中,通过技能升级使职工的工作适应程度更高,适应面更广,不一定非得是依赖欧美市场。但欧美市场也不是订单全都没了,只是下降。可以通过增加技能培训来扩大就业的面向,这本来就是一个大势所趋。比方说企业之间共享员工,这都是可以的。
“全民发钱”无法保证货币变成消费
凤凰网:有学者提出应该“全民发钱”刺激经济,认为发消费券带有配给意味,不能满足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您怎么看?
贾晋京:消费券跟直接发钱,在经济意义上是不一样的,直接发钱就是增加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并且这些钱首先是变成了储蓄;变成储蓄以后,居民花不花或者怎么花,下一步就不一定了,它有多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存在那不动;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还信用卡,因为居民没有工作,这个月没有收入,信用卡还不上。实际上美国的居民直接发钱政策的初衷,其实就是还信用卡。首先发了货币,然后这些货币能够有多少变成消费,带来整个经济过程运转,那就不好说。
而中国发消费券,是另外一个概念。消费券是首先要变成订单,然后才会变成工厂的生产行为。工厂为了生产,需要资金,这时候才发货币。那么这时候的货币是有的放矢,不是发了货币以后变成储蓄了。如果发行了货币直接变成储蓄,那货币是白发了。
至于说是不是低收入人群没有办法从中获益,这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技术性的环节问题。因为毕竟现在消费券都是电子消费券,是手机上发的,都知道发给谁了,无非是低收入人群可以抵扣的程度多点。比方说高收入的人群,可能消费减20,低收入人群减80那都可以。这是比较容易操作的。
全球产业链的分布和格局,关键取决于基础产业的分布
凤凰网:有学者指出,新冠病毒正在破坏全球制造业的基本原则,在这种影响下,供应链会离家更近,公司可能会牺牲一部分利润来换取供应的稳定性。您认为疫情是否会重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格局?
贾晋京: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格局,可以通过时间来重塑,但是没有办法通过短期的意愿来重塑。从全球产业链来讲,能够形成目前这个格局,就是依靠这种复杂产品的全球分工。比方说我们使用的手机,一个手机没有几十个国家的分工参与是做不出来的,这个产业链这么长,并且已经就是这样了。如果说为了解决疫情期间新出现的问题,企业在某些环节寻找手机的零部件替代者是可以的,但是全产业链的重新配置,或者说全产业链全部集中到一个国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要想改变这个供应链的形态,就需要比较大规模的增加投资,相当于设了一个新项目,这个钱从哪来?如果有很大的新市场,那么企业是愿意投资的。但是现在很明显,疫情期间以欧美市场为代表,各国的市场基本上都是收缩状态,新增投资是为了挣更多钱,从没有听说过为了挣更少的钱要新增投资的。所以企业更合理的行为是在现有的产业链基础之上,紧缩开支。如果说新增投资是为了撤出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这个就不是特别合理了,尤其是从中国这样一个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撤出,那就更加不可理解了。
凤凰网:有学者认为,疫后“有限的全球化”对中国企业是个好机会,不仅可以占领西方企业留下的产业链空间,还可以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发展。但也有论者认为,疫后“与安全相关的产业”范围扩大,既有体系对中国企业不信任加强,可能会造成很大困难,您怎么看?
贾晋京:通常来讲,产业链好像一个链条,对于单个产品来讲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产业体系看,它实际上是分层级的,有的层级是基础的体系。比如说生产口罩,现在口罩需要用熔喷布,就需要用聚丙烯,聚丙烯就是属于化工基础产业。化工作为基础产业,它生产出来的东西可不是只能做口罩,它是很广普适用的。所以为什么我们看到疫情期间很多企业能够转产口罩,那是因为基础产业在那,在应用层面有基础产业作为支撑,转产口罩比较容易。
所以全球的产业链分布和格局,要看基础产业是怎么分布的,以及应用端是怎么分布的。应用端也叫产业链末端,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比如说在家里做饭都可以称之为一种末端。末端就是说,哪怕我们不去饭馆吃饭,在家里做饭,也是能做得来的,也是能操作的。
然而越是基础的产业,越难以迁移地点,因为基础产业需要庞大的产业集群配套,是很难迁移的。除非经历很长时间的历史性变革,比如欧洲最大的钢铁区鲁尔区现在就不做钢铁,但要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演变。
至于说一些基础产业,如果疫情期间能够以缩短供应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本身也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呢?因为但凡有需求的地方,就会产生供给,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就是需求产生供给。如果能够通过比较短的产业链配置来解决局部的需求问题的话,这实际上增加了全球供给,是好事。可真正怕的是实际增加不了,做不到。比如全球难道没有看NBA、看足球联赛的需求吗?有,但问题是因为疫情恢复不了,奥运会都有可能取消。这也是一个供给和需求的问题,需求是明摆着的,但是供给做不到,但凡有就好事。
疫情过后,制造业整体格局反而更向中国集中而不是移出中国
凤凰网:如何看待日渐上升的“脱钩”前景?
贾晋京:脱钩在某些领域是客观的,是会发生的,比方说供应商格局改变,比如原先有很多条产业链,就跟“连连看”一样重新连了,这是“脱钩”,对于原先那条连接线路来讲脱钩了。但是从全球总的大格局来讲,做不到,没有办法实施“脱钩”。
大体来讲,整个制造业都在向着新一代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以5G为基础的新一代通讯,都是基础特征。并且制造业现在的重头是类似于高铁这样的产品。从制造业整体格局来说,反而更加向中国集中,因为新的制造业重点是把东西做出来,以及东西怎么做出来。产业链变得越来越长,比如高铁,这个产品肯定是复杂的,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才能把高铁做出来。
这种情况下,必然是整个庞大的产业链大部分都在一个经济体境内,这样不涉及到跨国运输的问题。产业链变得越来越长,可能是全世界的产业更加朝中国集中,尤其是中高端部分。并且高端部分,很多东西都处在一个类似于美国波音公司的境况下。我们知道波音公司停产,就是欧美的中高端制造业的一个状况。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个名言说“美国卖给中国的产品主要是飞机跟红豆”,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坐着飞机吃红豆,当时已经这样了,就是美国除了飞机以外没什么其他显著的制造业产品。但是飞机这个产品它产业链又非常长,大飞机的制造有多万个产业环节,美国大多数的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几乎全部都纳入到这个产业链当中,能从这个产业链挣钱。波音飞机停产,所有这些企业基本都面临困境,这就是西方的产业链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不可能脱钩。
凤凰网:疫情影响下,哪些产业链最有可能发生比较大的调整?
贾晋京:几乎所有的产业链。我们要判断,产业链这个概念到底该怎么去理解,有一种说法说中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里面有全部产业链的国家,这个产业分类门类是类。但是我们要非常客观地注意到,这种所谓的工业分类门类,当中实际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一小部分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工业,更多是一些手工业,包括伐木业也算在分类目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所谓的产业链是指一个分类,那么这个问题就相当不好讨论,因为这个时候必须得首先假定中国承担了产业链的中低端,才好讨论产业转移的问题。但问题是中国本来承担的就不是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因为那些手工业基本上是中低端,各个国家都有,比如手工艺织地毯之类的,这些行业很难讨论是否转移。如果讨论中高端,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中高端分工,只不过中国在顶端上面相对吃点亏而已。所以是更加向中国集中,不是移出中国。
疫情过后,原料药大部分靠中国的格局不会改变
凤凰网:疫情过后,卫生医药类的产业是否会有比较大的迁移?影响有多大?
贾晋京:医药确实可以跟制造业分开说,医药这个产业当中,研发占比较大,制造链条漫长。从研发来说,制药这方面一直是欧美的大公司在做研发投入,他们主要是从股市上面融资,新药的研发投入非常大,但是新药从服务人群来说一般比较少,并且新药销售主要是靠欧美的医保体系,所以从全世界医药研发投入来说,新药研发主要靠欧美的格局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从全球制造业来说,原料药大部分靠中国,这里面涉及到比较多的化学工业基础,中国有比较大的产业规模。因为从全球制造工业来说,大部分产品不是新药,大部分产品还是常用药,大多数靠中国,这个是改变不了的,而且制药本身产业规模也比较庞大,内部包含的种类很多,从整体上来讲根本不可能找到另外一家代替中国,提供整个制药行业当中大多数的中间产品,相当于制药里面的零部件。
凤凰网:国内有人说,目前中国疫情已经控制住了,国外疫情较为严重,这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您怎么看?
贾晋京:这相当于是从买方角度来讲,会把订单给谁的问题。如果西方停工了,很多时候订单可能只能给中国,比如说呼吸机。以前中国的呼吸机产品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广的销路,因为以前呼吸机的需求量不可能一下子变得这么多,中国以前最好的呼吸机也没法进得了世界一线市场,也就是欧美主流需求市场,他们的需求市场有一些欧美品牌的呼吸机。
这是其中一个案例。但是除了呼吸机这种由于疫情特殊增加需求的产品,大多数时候,首先是欧美市场的需求暂停的问题,根本不是一个中国趁机抢市场的问题。是欧美首先需求没了,和前面说的订单消失是同一个问题,需求没了这个市场本身就没了,当然也不存在有什么市场可抢占的问题。
美国人抗议疫情封锁政策,源于《美国哥特式》反映出的美国精神
凤凰网:您认为美国在这次抗疫中有没有发挥全球领导力?美国“甩锅”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贾晋京:美国这个国家有两部分明显的人群,这两部分人群今年以来撕裂也越来越严重。一部分是比较老的移民,一部分是相对比较新的移民。当今美国大约有一半人口,他们自身或者祖先是在二战之后移民美国的。而二战前和二战后移民的人群,有相当明显的分别。
二战前美国并不是一个全球移民的目的地,严格来说只是欧洲移民的目的地。二战之前美国移民人口基本都是欧洲人,他们塑造了美国的文化传统,简单来说就只有三波,第一波就是美国建国前,主要是从英国的不同地方移民到美国的人,他们内部区别很大。后来欧洲革命,有大量的德国人移民到美国,所以现在美国最大的人口的祖源是德国人。再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也有一波移民潮,这波到美国的就是欧洲的一些其他国家,比如有一些来自意大利。特朗普的爷爷也是年的时候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这是美国的一个背景,这些人的价值观相对来讲能够概括到一个基督教价值观的背景里。
二战后移民到美国的是从世界上其他各个地方去的。比如典型的,乔布斯是叙利亚人,二战后到美国的移民主要是住美国大城市里,而且美国有13%左右人口是第一代移民,自身是从外国去美国的。
二战前和二战后的移民我们管他叫老美国和新美国,他们的价值观差别非常巨大,特朗普说的这些话是给老美国听的,现在美国是两党,态度非常撕裂,共和党拼命想在选举当中塑造一种策略,说民主党亲近中国。
但事实上《纽约时报》统计特朗普今年34次高度表扬过中国。美国的政客的表态首先是为了他国内的政治目的,这个又跟他的选民基础有非常大的关系。支持特朗普上台的那些选民,重要背景是老美国,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的价值观就是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任何事情,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错误,只不过是谁的错误、锅甩给谁的问题。
有一幅画像,代表了特朗普背后的那群美国人,叫做《美国哥特式》。这是一幅世界名画,是年时候的一幅作品,是在当时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背景下画的。《美国哥特式》这幅画被称为是美国的五大象征物之一。
五大象征物一个是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实际上是法国送给美国的,根本不反映美国人自己的精神,自由女神只是象征了世界以为的美国的样子。
美国另外一个象征是芭比娃娃。芭比娃娃象征了美国的消费文化。还有一个象征是野牛镍币,是美国发行的一种硬币,上面是一个印第安人,象征了美国的历史,象征了美国是印第安人建立起来的。
还有一个是山姆大叔,这个象征是一个代表美国的符号,以及美国这个国家所谓的国家精神,因为山姆大叔最早是跟征兵有关的,相当于美国人凝聚成一个国家,而不是美国人的精神。
象征美国人的精神就是《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它画的是一对农村的夫妇,男人手里拿着一个叉草用的叉子,这是干农活的一个象征;背后是一个教堂,这个教堂用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当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美国农村最常见的东西。
这幅画到底象征了什么?为什么它被称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这是因为住在美国农村的美国人,是19世纪早期之前的移民,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美国人,对他们来讲其他人都是外来人。而且在年大萧条背景下,人们没有工作可做就得回家,就出现一个最重要的心灵质问,家在哪?这个是最根本的拷问。
美国人跟中国人这点最不一样。中国人很多大不了回家种地,“当官不给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中国人看来,最起码可以种地,种地的背后是你是这个国家的原住民,你有种地的可选的可能性,不回家代表着无处可去,对中国人来讲,家是一个很温暖的存在。
但是美国这幅《美国哥特式》所代表的东西是,大萧条期间人们没有工作,无处可去,无家可回。这幅画中人的年龄都比较大,而且在美国人的理解中,这幅画是农村的家,只有早期移民到美国的人有地,他们认为农村是他们的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早期移民到美国的人——比如那些英格兰移民后代的话,美国不欢迎你,美国人会用很警惕的目光看着外来人。
所以对于是早期移民后裔的那帮美国人来说,他们是不是有一个可以回到农村的家?这幅画也是一种很触动他们心灵的东西,因为画中两个人的年龄就像他们的父母的年龄。父母留在农村种地,他们进城工作去了。但现在城市里工作丢了,回来蹭饭来了。所以画上的男人拿一个叉子,眼睛直直盯着。这个时候如果要是在城市里丢了工作,那农村老人就这么看着。所以这幅画能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现在美国那帮人为什么在抗议疫情期间的封锁政策,示威游行要求复工?这就是《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反映出来的。
全球化休克了,永远也回不到疫情之前的样子
凤凰网:目前就全球化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崛起的本土主义者认为应该退回主权国家,可能很多美国民众或者是美国领导人都有这种趋势。另一种甚为应对疫情恰恰是推动全球合作的时机,您怎么看?您觉得全球化正在消亡吗?
贾晋京:全球化目前休克了,并且永远也回不到疫情之前的样子,这是可以肯定的。疫情毫无疑问冻结了之前的全球化,之后是不是还能够加强全球的合作,很大程度上还不明朗,要看下一步会怎么走。但是目前情况不能够乐观,不允许乐观。目前情况是很多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抬头,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所以疫情确实会使全球化开倒车,至少目前很明显,全球化已经休克。
凤凰网:您觉得中国在这种趋势下,应该如何自处?
贾晋京:中国应该养精蓄锐。也就是向着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发展。中国自身的经济在转型升级,这个趋势根本就没有改变。中国应该把这件事情做好。从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来说,今年一季度中国仍然是在“一带一路”方面,增加了经贸往来。能增加合作的地方增加,增加不了的确实受了疫情严重的外部冲击,肯定不能强求。下一步无论朝什么方向发展,我们都应该养精蓄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是《周易》里边的话。所以我们应该做最好的努力,但是同时要有底线思维,做好长期面对疫情之下的世界局势变化的准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