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99这片不打码没法看K社编辑部
叙利亚,央视记者用手机拍摄下了以色列对叙利亚发动空袭的画面。
记者说他曾遇到过导弹在他不远处爆炸,那威力就好像是地震一样,整栋楼都在晃。
从“阿拉伯之春”伊始,叙利亚已经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战乱。
而叙利亚的人民,他们挤在城市的残骸中,却还是得不到生存的机会,最后只能被流放成为难民。
年9月前往希腊科斯岛的移民船沉没。3岁的叙利亚难民艾兰·库尔迪的遗体被冲上海岸。
这则消息举世震惊,但是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战争给这个国度带来了什么,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为了萨玛》
萨玛不是一个城市,而是这个女孩的名字。
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名叫哈姆扎,母亲则是一位记者,名叫瓦德。
她出生在一个充满战乱、空袭、屠杀的城市——阿勒颇。
刚刚遭受过空袭的阿勒颇
01
纪录片的开头,医院里,惨绝人寰的景象。
虚焦而又抖动的的画面停留在一个满身鲜血的小女孩身上,她躺在地上喘气,满眼无助。
到处都是受伤的人,还有无处不在的鲜血和哭喊。
没人想到这个世界会允许这些事发生,可现实往往比想象还要残酷。
年。
瓦德还是阿勒颇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大四学生,革命爆发,学生们在墙上涂鸦,反抗巴沙尔的统治。
开始有人游行、示威,希望推翻无能政府,获得更好的生活。
示威的代价是——被逮捕、处决、屠杀,他们的尸体被扔进“殉难者之河”。
一排排的尸体就这么展示在镜头前,他们都是双手被捆绑的平民,法医鉴定,他们生前还遭受过酷刑。
这时候瓦德的亲人打电话让她撤离阿勒颇,她没有答应,选择了留下——为了革命,也为了记录。
之后,她和同样选择留下坚持革命的哈姆扎选择互相依靠,生下了萨玛。
这或许是全篇仅剩下的温情画面,可爱的小女孩萨玛在镜头记录下一点点长大,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就很会笑。
镜头开始集中在天空,而下拍摄到城市。
用一个词来形容那时候政府军的攻势——狂轰滥炸。
导弹带来的轰炸,将整个城市变为废墟,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甚至尸山火海。
火焰、灰尘、轰鸣、尖叫、哭喊席卷了阿勒颇。
让人真正恐惧的是,空袭不仅只有一次,还有后面的成百上千次。
一轮又一轮的轰炸甚至让人们开始习以为常。
连父亲在临睡前给孩子讲的故事,都是关于轰炸。
“一架飞机开了过来,发射了一枚火箭弹,落在他的房子上,他的邻居、父母都死了。”
这样的画面,或许编剧都写不出来,但是却真实的发生在一个家庭中。
又是一场轰炸结束,有人抱进来一个小男孩,他身后还跟着两个大一些的孩子,是他的哥哥。
两个哥哥也是好不容易从空袭逃脱出来,眼泪将脸上的脏东西凝成黑色的泪水滑落下来。
他们可能根本还不知道什么叫袭击,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导弹射中房子,然后,自己的弟弟,就这么死了。
甚至大一些的那个孩子都哭不出来,他只是蹲在地上,抱紧自己。
听到弟弟的死讯,他无助地看了一眼镜头,说道:
“我们什么也没干,他只是在房子外面。”
他们跪在弟弟的尸体边,镜头持续停留了一分多钟。
有时候情绪的渲染不需要旁白,不需要灯光,不需要画面设计。
光是这个镜头,就能让人哽咽。
02
瓦德还聚焦了自己的朋友一家,他们一共有三个孩子。
而当瓦德把镜头对准其中一个孩子维萨姆的时候,他正趴在窗前,听着远处的轰炸声。
“你想离开阿勒颇吗?”
面对已经很严峻的局势,瓦德这么问道。
维萨姆笑了:“他们说会有武装入侵,但我还是想留在阿勒颇。”
除了两人的谈话之外,背景音中还有连续不断响起的轰炸声。
之后,维萨姆哭了。
被问及有什么理想,维萨姆没怎么多想,说道:我想当一个建筑师,这样就能重建阿勒颇。
在维萨姆的眼里,阿勒颇是他的家,哪怕一切到最后真的沦为废墟,他也不会逃离,而是选择重建。
空袭不仅发生在白天,也发生在夜晚,不仅在普通居民区,甚至,医院。
监控视频中,病人手上还挂着吊瓶,需要被人搀扶着才能勉强走路。
下一秒,视频画面闪烁,火花四溅,烟雾弥漫,伴随着崩塌的声响,一切化为乌有。
废墟外,两个男人抱头痛哭,他们失去的是谁?
朋友?爱人?还是孩子?
又或者,以上所说的,他们都一并失去了。
之后,医院被轰炸了九所,医院是哈姆扎临时搭建的。
医院,成为了选择留在阿勒颇的人最后的希望。
也正是医院,见证了阿勒颇剩下的所有残忍的场景——手被炸断的孩子,满头鲜血的女人。
以下画面可能会引起不适。
而政府军医院这么简单,他们还使用了氯气。
导弹击穿建筑,然后释放氯气,能将整个建筑内的死亡率提高。
无关政治,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屠杀。
甚至政府军会想方设法的射杀那些想要逃离阿勒颇的人,哪怕他们什么都没做错,只是想活命而已。
03
瓦德除了是一个记录者和战乱的经历者,同时还是一个母亲。
本身对留在阿勒颇没有犹豫的瓦德,在拥有萨玛之后也开始害怕起来。
甚至她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哪一步决定做错了,才会让一切陷入这样无解又时刻让人惊慌的旋涡当中。
瓦德拍摄了一个片段,萨玛被人抱着玩耍,而她一米之外的地方,就是一个小男孩的尸体。
小男孩的双手双脚被捆绑着,头上沾满了白灰,嘴角还有血迹。
而他的父母也已经死于空袭投下的导弹。
亲眼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瓦德居然羡慕这个小男孩已经死去的母亲,起码她不用亲手把自己的孩子埋葬。
瓦德的心境一点点的在变化,而也正是因为对萨玛的爱,让她陷入对死亡的渴望当中。
死好像是这个城市最简单的事情。
因为活下去,实在是太难了。
他们睁开眼看到的是血,闭上眼也是一片血色的鲜红,甚至都能哭出血来。
战争、屠杀,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好像只是出现在书本上。
但对叙利亚的人们来说,战争正在发生,甚至还将一直延续。
图片源自网络
公里,是中国到叙利亚的距离。
在跨越公里的地方,战争真实的存在着,折磨着那里同样平凡的生灵。
并不是遥远到你听不见,就代表它不存在。
萨玛,在阿拉伯语当中是天空的意思。
是没有导弹和飞机的天空,只有太阳、云彩,和鸟儿的天空。
这个孩子,还有这部名为《为了萨玛》的纪录片,都是瓦德和哈姆扎对和平、未来的向往。
抛开立场,影像作为一种历史载体,记录下了战争给人类留下的痛苦,以及人在灾难中的抗争。
瓦德以拍摄留下的影像为纪念,来铭刻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同伴,以及那些普通人。
《为了萨玛》这部作品从表达手法上来说更像是一本杂乱粗糙的日记。
可却是真实的留下了战乱中的阿勒颇。
让人们不至于忘却这么一个地方,不至于忘却这个血淋淋的创口。
对于远方的哭喊,我们或许没法感同身受。
但,我们永远不能选择忽视,更不能装作没听见。
我们只能把自己也作为历史的载体,才能让这段满是苦痛的历史,充满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779.html